“教育这十年”“1+1”第十场·发布会:党的十八大以来学生资助事业改革发展成效
发布于: 2022-08-30 22:47 编辑:


十年砥砺奋进 资助温暖民心

   8月30日,教育部举行“教育这十年”“1+1”系列发布采访活动的第十场新闻发布会,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学生资助事业改革发展成效。发布会主会场设在教育部,分会场设在河南省。本场发布会采用线上+线下的方式举行。快跟小助一起去看看吧——

 

 

   

(教育部主会场)

(河南分会场)

   发布会上,郭鹏司长介绍了学生资助十年改革发展总体情况,让我们一起了解——


学生资助是重要的保民生、暖民心工程,事关教育公平和民生福祉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,要求“健全学生资助制度”“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”。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,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,督促指导地方各级政府和学校着力建设高质量学生资助体系,坚持推进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,确保“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”,努力交出一份人民满意的民生答卷。


01

十年不懈努力

建成中国特色学生资助体系


目前,我国学生资助已形成了投入上以政府资助为主、学校和社会资助为辅,方式上以无偿资助为主、有偿资助为辅,对象上以助困为主、奖优为辅的中国特色学生资助体系,涵盖28个中央政府资助项目,“奖、助、贷、免、勤、补、减”多元政策相结合,年资助人次1.5亿,年资助金额2600多亿元,为世界提供了学生资助的中国方案。

一是资助项目更全,构建了符合国情的资助政策体系。十年来,国家建立实施学前教育资助制度,为小学生免费配发汉语字典,免除普通高中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杂费,新设立中职国家奖学金和研究生国家奖学金、国家助学金、学业奖学金,启动高校新生入学资助项目,出台高校学生应征入伍服兵役国家资助办法、直招士官国家资助政策等政策,填补了资助领域的多项空白。同时,充分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学生受助需求变化等实际,陆续对各学段17项国家学生资助政策进行了26次调整和完善,确保资助政策和资金投入向中西部地区倾斜、向欠发达地区倾斜、向民族地区倾斜、向特殊困难群体倾斜。

二是资助力度更大,形成了政府投入为主的资助格局。十年来,全国学生资助金额累计超过2万亿元。其中,财政投入资金累计达1.45万亿元,占资助资金总额的72%;学校和社会投入资金累计达0.29万亿元,占资助资金总额的14%;金融机构累计发放国家助学贷款0.27万亿元,占资助资金总额的近14%。年资助金额从2012年的1322亿元,增加到2021年的2668亿元,翻了一番。财政投入资金从2012年的1020亿元,增加到2021年的2007亿元,增长97%。其中,中央财政投入资金从2012年的628亿元,增加到2021年的1238亿元,增长97%。财政支持力度持续加大,形成了政府投入为主、学校和社会资金为重要补充的资助格局。

三是资助标准更高,提升了受助学生的生活水平。十年来,教育部、财政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脱贫攻坚要求,建立资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,逐步提高各学段资助标准。义务教育阶段,两次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膳食补助标准,从每生每天3元提高到5元,逐步实现从“吃得饱”向“吃得好”转变。高中阶段,提高普通高中、中职国家助学金标准,从平均每生每年1500元提高至2000元。高等教育阶段,将博士研究生国家助学金标准提高了3000元;提高本专科生国家助学金标准,从平均每生每年3000元到3300元;提高国家助学贷款额度,从每生每年不超过6000元到本专科生12000元,研究生16000元,并相应提高基层就业和应征入伍服兵役贷款代偿标准。

四是资助范围更广,实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。十年来,全面实行城乡义务教育“两免一补”政策,“一补”范围从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扩大到非寄宿生,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范围实现原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覆盖,扩大中职免学费、高职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覆盖面,增加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名额,完善退役士兵教育资助政策,将预科生和科研院所等各类培养单位的研究生、军队院校招收的无军籍地方全日制学生,全部纳入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覆盖范围。十年来,全国累计资助学生近13亿人次,年资助人次从2012年的近1.2亿人次,增加到2021年的1.5亿人次,资助范围逐步扩大、规模稳步增长,实现了资助政策“所有学段、所有学校、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”三个全覆盖。


02

十年砥砺奋进

学生资助工作做出重要贡献


一是为促进教育公平发挥了关键作用。学生资助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基础性工作。我国学生资助政策的不断完善和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,使教育公平这一崇高理念落地生根,成为实实在在的社会现实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再因学费问题而失学,充分享有了公平的教育机会。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再为生活费用发愁,不再因经济问题而辍学,可以踏踏实实地安心学习。从资助面看,民族地区、原集中连片特困地区、原“三区三州”学生资助比例分别为46%、43%、82%,远远高于全国26%的平均资助比例。全国范围内建档立卡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,因贫失学、辍学已成为历史。

二是为教育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支撑。学生资助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,也是脱贫攻坚的重要阵地。十年来,学生资助坚持将建档立卡家庭学生、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学生、特困供养学生、孤儿、残疾学生等特殊困难群体作为重点保障对象,结合实际给予较高档次资助,加快了这些家庭摆脱贫困的步伐。学生资助政策减轻了脱贫人群和低收入人群家庭的经济负担,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、实现高质量就业,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奠定了良好基础。2020年,共资助建档立卡学生1472万人,资助金额344亿元。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,2021年,继续资助脱贫家庭和脱贫不稳定家庭学生1400多万人,资助低保家庭学生700多万人、特困救助供养家庭学生10余万人、孤儿学生20余万人、残疾学生100多万人,年资助金额572亿元。

三是为提升人力资源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。学生资助不仅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安心学习,还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,增强了身体素质。比如,国家实施的营养改善计划,覆盖农村义务教育学校12.38万所,受益学生达3.5亿人次。根据中国疾控中心2021年监测数据,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地区男、女生平均身高比2012年分别增长4.2cm和4.1cm,高于全国农村学生平均增长速度;中西部农村学生的生长迟缓率为2.5%,比2012年下降了5.5个百分点。通过学生资助政策的引导,明显增强了中职教育以及农、林、地、矿、油等艰苦专业和师范专业的吸引力;数十万名受助师范生投身农村基础教育,明显改善了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;66万名受助高校毕业生扎根基层就业,明显优化了基层干部队伍和专业人才结构;143万受助大学生应征入伍报效国家,为我国实现强军目标输送了一大批优质兵员。今年年初成功举办的冬奥会,参加志愿服务的高校学生中有91%是受奖助学生。

四是为我国教育事业赢得了国内外赞誉。十年来,学生资助秉持为民初心,把党和政府的温暖及时送到困难群众手中,成为人民群众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最直接、最温暖的体现。在新冠疫情期间和洪涝等自然灾害发生期,各地各校开启“绿色通道”,帮助受疫情灾情影响的学生渡过难关,免除贷款学生2022年内应偿还的国家助学贷款利息,惠及400多万高校毕业生。营养改善计划等资助项目的实施,更为我们赢得了国际声誉。世界粮食计划署对169个国家的调查结果显示,我国是全球少数同时在中学、小学阶段提供营养餐的国家,学校供餐规模位居前列。世界银行、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认为“在世界范围内,中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是一项了不起的计划”。


03

十年不断探索

形成学生资助工作宝贵经验


回顾十年来学生资助的不平凡历程,实现学生资助高质量发展:

一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。党的领导是学生资助工作最可靠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,决定着学生资助工作的服务方向和使命任务。我们坚持将学生资助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,保障基本、兜住底线,确保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公平享有资助政策。建立起中央、省、市、县四级财政分担机制,按照经济发展水平、学校隶属关系等因素实行资金合理分担。建立起中央、省、市、县、校五级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和队伍,覆盖了全国所有地区和学校。始终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生资助全过程,为国家培养堪当重任的可靠接班人。

二是始终坚持精准资助。精准资助是学生资助的基本要求,也是学生资助的基本方法。在政策设计时,充分考虑经济发展水平、群众承受能力等因素,资助政策向欠发达地区倾斜,向艰苦专业和国家亟需专业倾斜。在确定资助标准时,根据不同学生的受助需求实行分档资助,加大对特殊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。在落实资助政策时,建设应用学生资助信息管理平台,建立跨部门信息共享机制,提升资助数据管理效能。在监督管理方面,逐步形成了由教育、财政、审计、纪检监察和社会力量参与的监督机制,多措并举,多方发力,确保学生资助更精准、更公平、更高效。

三是始终坚持资助育人。学生资助工作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把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生资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,推进学生资助由保障型向发展型延伸。从身心发展、道德培养、学业提升、就业帮扶等对受助学生给予全方位关怀和帮助,促进受助学生德、智、体、美、劳全方面发展。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奖学金评选、助学金申请、助学贷款办理、勤工助学等环节,深入开展励志教育、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,着力培养学生争先创优的精神,劳动光荣的意识和自强不息的品质,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、就业观和价值观。

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长期的重要民生工程,在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中肩负着新的使命。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,继续践行“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”的承诺,不断完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,健全资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,努力提高精准资助、资助育人的科学化水平,加快推动学生资助工作高质量发展,持续推进教育公平,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!

经验做法

坚守人民立场  推进教育公平

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

河南省教育厅


党的十八大以来,河南全面落实国家学生资助政策,持续推动精准资助、资助育人,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。

一是学生资助政策日臻完善,困难学生就学得到全面保障。建立健全了“奖、贷、助、补、减、免、偿”等多位一体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,实现了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全类别、全学段、全过程的资助政策全覆盖。加强省级政策的延伸扩展,设立研究生学业奖学金,免除所有中职学生学费,加大对建档立卡家庭学生资助力度,把入学“绿色通道”扩展到所有学段。2012年起,河南全面实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,2021年共发放助学贷款51.8亿元,实现了对省内学生和考往省外的河南籍学生“应贷尽贷”。

二是学生资助投入连年增长,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显著增强。十年来,河南累计发放资助资金1153.3亿元,资助学生1.22亿人次。近年来,高职国家励志奖学金、国家助学金,覆盖面分别由3%和20%提高到3.3%和22%;全日制在校退役士兵学生,全部享受本专科生国家助学金,新增资助13.8万人;家庭经济困难非寄宿生,纳入义务教育生活补助范围,新增资助180万人次。本专科和高中阶段国家助学金,年人均发放额度分别提高到3300元和2000元,增长了10%和33%;国家助学贷款人均贷款额度,从2012年的4771元提升到2021年的8207元,增长了72%。

三是学生资助管理持续规范,服务质量效能实现大幅提升。全省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市县级学生资助中心较十年前翻了三番,实现了各省辖市和县(市、区)全覆盖。出台《困难学生认定实施办法》,建立大数据比对平台,实现资助管理信息化。组织奖学金和助学贷款集中审核,研发面部识别监管系统,开通省、市、县、校咨询热线和网络答疑等。


依托大数据构建精准资助工作体系

西安交通大学


西安交通大学以大数据分析服务平台建设为抓手,力求做到资助对象精准,资助项目与资助标准精准,帮扶精准。

一是依托大数据,做好精准认定。学校搭建大数据分析与服务平台,全面打通学工、教学、招生、就业等16个部门业务系统,同步数据近6亿条,构建学生多维度全生命周期成长档案,为学生精准画像。坚持开展新生入学调研,入学前完成学生家庭经济情况、心理状态、就业意愿、交流意愿等方面信息收集,尽早锁定重点关注目标人群。围绕各类教育大数据,开发和建立学习指数模型、生活行为习惯指数模型等精确算法,挖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消费、作息、社交等行为特征,提升困难认定精准度,确保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。

二是依托大数据,做好精准资助。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群体分析,实时比对长短期作息、行为曲线、消费位置参数和“贫困度”指数等26项指标,结合教育成本预期、实际花销情况,确保资助标准与受助需求相适应。采用助学金与临时补助相结合的方式,在满足学生基本消费需求基础上,考虑季节、年级等导致需求变化的因素进行动态补助。助学金、勤工助学、临时困难补助全程线上办理,切实保护学生隐私。发放新年、校庆、国庆等重要时间节点加餐券、返乡补贴、流量补贴、疫情补贴、基层就业补贴等专项补贴,全时段提供温暖呵护。

三是依托大数据,做好精准帮扶。通过学生数据的动态跟踪、分类管理和长期研究,实现经济困难学生消费、生活、学习情况突变预警。辅导员全员入驻学生社区,全时动态响应。每年开展资助工作满意度及发展性需求调研,对学生能力提升、社交关系、求学深造、就业推荐等需求开展分析研究,点对点进行社会实践、跨文化交流、就业创业等发展型资助项目推送。


专家点评

我国学生资助事业

十年改革发展成就评价

丁小浩


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学生资助顺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期待,持续健全学生资助改革体系,持续提高学生资助水平,保障了人民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机会,展现了党和国家促进社会公平的历史担当。作为学生资助事业改革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,我想用“三个更加”来概括学生资助这十年的特点与成就。

一是政策体系更加完备成熟。十年来,学生资助坚持实事求是、尽力而为、量力而行的原则,持续加强顶层设计,对学生资助政策进行提标、扩面、增项。每一项资助政策的出台、调整、完善都进行了充分调研与论证,既借鉴国际学生资助普遍经验,又考虑我国经济、社会发展状况,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,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。十年来,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既包含了助困功能的政策,又包含了奖优和鼓励引导功能的政策,充分彰显了中国智慧、中国力量,为世界学生资助提供了中国样本、中国方案。

二是政策落实更加精准到位。十年来,我国累计资助学生与学前幼儿高达13亿人次,这是个非常了不起的数据,体现出政策落实的强大力度。十年来,学生资助以信息化为基础,从制定精准认定依据、细化工作程序、建立比对机制着手,精准识别受助学生,摸准底数、精准施策,运用技术手段进行“智慧资助”,运用大数据分析等方式开展“隐形资助”;以政策落实落细为目标,从资助标准、资助对象、资金分配、发放时间四个维度有效实现精准资助;以确保资助资金安全为底线,强化督导考核,使学生资助工作管理效益不断提高,学生资助智慧化、精准化水平不断提升,学生资助政策落实的精准性、及时性显著增强。

三是资助育人更加切实有效。十年来,学生资助逐步从保障型向发展型延伸,为受助学生的兴趣培养、能力提升、视野开阔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。各地各校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,实施暖心工程,选树青春励志榜样,创新成才支持计划,开展了“助学·筑梦·铸人”“资助育人·大国工匠进校园”、诚信教育等系列活动,构建了全方位、多元化发展型学生资助育人体系,厚植受助学生爱国情怀,锤炼学生品德修养,增强学生综合素质,确保每位受助学生生活有保障、学习有动力、发展有平台,助力他们成长成才。学生资助事业在助力脱贫攻坚和促进教育公平、社会公平中做出了突出贡献。

新时代赋予学生资助工作新的使命。当前,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,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不少压力和挑战,学生资助工作任重道远。我们相信,在推动乡村振兴、共同富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,学生资助将能够积极应对新挑战,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,书写出更加光辉的历史篇章。

 
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:2024/09/29 14:24:06